是否有碳中和或綠色供應鏈策略?

Telemarketing Marketing Forum, professionals share tips, scripts, and insights on running successful campaigns. From lead segmentation to refining outreach techniques, our community provides the tools and knowledge to improve results.
Post Reply
muskanislam44
Posts: 270
Joined: Mon Dec 23, 2024 9:08 am

是否有碳中和或綠色供應鏈策略?

Post by muskanislam44 »

能否详细介绍碳中和或绿色供应链策略通常涵盖哪些方面?
目前有哪些企业在实施碳中和或绿色供应链策略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有哪些工具或认证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和实施绿色供应链?
碳中和供应链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推广绿色供应链对企业长远发展有什么好处?
企业如何量化其绿色供应链策略的碳排放减少量?
是否有针对特定行业的绿色供应链最佳实践案例?
在一个日益关注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是否拥有碳中和或绿色供应链策略,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承诺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这不仅仅是应对监管压力或满足消费者期望的被动举措,更是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创造、降低风险、提升品牌形象和开拓新市场的战略选择。

碳中和或绿色供应链策略通常涵盖的方面非常广泛,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升资源效率:

绿色采购(Green Procurement):

供应商评估: 筛选和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供应商,评估其环境绩效、认证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承诺。
原材料选择: 优先采购可再生、可回收、低碳、低毒、无害的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包装优化: 采用可回收、可生物降解或可 線上商店 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浪费和碳足迹。
透明度: 要求供应商披露其环境信息,特别是“范围三”排放数据,因为供应链排放平均占公司总排放量的75%左右。
绿色生产(Green Manufacturing):

能源效率: 优化生产过程,降低能源消耗,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废弃物管理: 实施废弃物最小化、回收和再利用策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垃圾填埋量。
清洁生产: 采用环保工艺和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
水资源管理: 节约用水,循环利用水资源。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

运输优化: 选择更节能、低碳的运输方式(如海运、铁路),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装载率,减少空载。
仓储管理: 建设绿色仓库,采用节能设备,优化仓库布局减少能源消耗。
最后一公里配送: 探索使用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配送方式。
绿色产品设计与生命周期管理(Green Product Design & Lifecycle Management):

生态设计(Eco-design): 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的环境影响,从原材料选择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
延长产品寿命: 设计耐用、易维修、易升级的产品,减少产品更新频率。
回收与再利用(Reverse Logistics): 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回收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再利用或安全处置。
数据披露与合规:

碳排放核算: 测量和报告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认证与标准: 遵循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CDP(碳披露项目)等国际标准和框架。
许多企业在实施碳中和或绿色供应链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成为行业的典范:

苹果(Apple): 承诺到2030年实现整个价值链的碳中和,包括制造和产品使用。其供应链中的300多家供应商已承诺使用100%可再生电力制造苹果产品,并通过《供应商行为准则》要求供应商测算和减排。
耐克(Nike): 设定了到2030年范围三排放量减少30%,到2050年范围1-3排放量减少90%的目标,并通过“供应商气候行动计划”(SCAP)推动供应商减排。
巴斯夫(BASF): 在化工行业推行“供应商二氧化碳管理”计划,并基于TfS倡议(Together for Sustainability)对供应商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
达能中国饮料: 实现了所有工厂的碳中和。
联想集团: 致力于全价值链“净零”转型实践。
沃尔玛(Walmart): 致力于设计节能门店,减少碳排放,并通过“能源寻宝过程”推动员工节能,同时关注供应链可持续采购。
为了评估和实施绿色供应链,企业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和认证:

管理体系认证: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等。
产品认证与评价工具: EPEAT(美国绿色电子产品环境评价工具)、产品碳足迹核查、碳标签评价。
碳核算与披露框架: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CDP(碳披露项目)、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准则。
行业特定指南: 如GB/T 33635-2017《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等国家标准。
第三方评估平台: EcoVadis、Sedex等,帮助企业评估供应链环境和社会绩效。
数字化工具: 供应链碳减排管理系统、绿色分类账软件(如SAP的气候行动解决方案),通过交易碳核算实现碳排放与财务数据的同步管理。
碳中和供应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目標。
快消品產業:
聯合利華(Unilever):致力於永續採購原料,減少包裝浪費,並推動其供應鏈夥伴實現環境目標。
雀巢(Nestlé):關注咖啡豆等農產品的永續採購,減少供應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零售業:
沃爾瑪(Walmart):推動供應商進行永續發展實踐,致力於減少全球供應鏈的碳排放,並推廣節能門市。
H&M:專注於時尚產業的持續性,推動循環時尚,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水和能源消耗,並使用永續材料。
物流業:
UPS:設定了每噸貨物碳排放減少目標,並透過使用更省油的飛機和卡車型號、優化路線來減少排放。
菜鳥(物流):綠色回收與拆解,透過數位化管理實現全倉庫追溯,確保廢棄家電等產品的正規綠色拆解。
這些案例表明,不同行業的企業根據自身特點,採取了多樣化的綠色供應鏈策略來應對環境挑戰並實現永續發展。
Post Reply